一生紧绷的东亚人,努力模仿的“松弛感”,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松弛感”?

这两年,松弛感这个词儿火遍了全网。
打开社交媒体,你能看到各种对于“过一种松弛生活”的尝试:
-
有人追求松弛感穿搭,希望能将日常着装穿出随性的自在感;
-
有人则偏爱松弛感旅行,突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没有太多规划的旅游;
-
甚至有些人在寻找另一半时,都渴望能够找到一位具有松弛感的伴侣。
“松弛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又成了无数人向往的生活观呢?
关于松弛感的解读,有些人认为是一种万事与我无关的心态,不在意。
不在意结果,不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什么样,不在意得失成败,没什么想抓住的。
完全没有一点点必须要得到什么的想法,就没有紧张,没有紧张就没有僵硬,没有僵硬就没有阻碍,没有阻碍,生命能量就能最大化地流通,从而产生最大化的效果。
整个生活就能以最顺畅的方式表达。

心理学角度的“松弛感”,就是放松,被视为一种包罗广泛的“心理弹性”,它通过增强个人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帮助人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平和心态,有效减轻心理紧张和焦虑。
处在松弛状态的人身体和心灵没有紧张和焦虑。
生命体情绪状态的紧张感,未被唤醒。
特别是没有来自负面情绪的压力源,如愤怒、焦虑或恐惧。
而当我们有压力时,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会处于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模式。
如何拥有松弛感呢?
改变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威克引入了“思维方式”这一概念,用以探讨我们如何通过自我能力的信念来影响目标的达成及挑战的克服。
她指出,思维方式塑造了我们的思考框架,决定了我们如何解读世界。
1
匮乏型思维

匮乏型思维根植于对资源稀缺性的深刻担忧,认为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且随时可能枯竭。
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害怕失去,进而引发囤积行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资源分布不均,系统失衡,匮乏感日益加剧。
匮乏型思维基于害怕的心理,以此引发害怕反应:争抢资源、躲避或逃跑(因为不敢正视内心的恐惧)、僵住不动(因匮乏感而束手无策)。

当处于这种思维方式时,我们会感觉一切都是不充足的。
当我们从缺乏的角度看问题时,似乎每天都会出现相对不足的情况,匮乏型思维让人时刻处于“不够”的状态中——锻炼不够、睡眠不足、时间紧迫、天赋有限、物质匮乏……
匮乏型思维让我们不能接纳、实践或拥有丰盈。
因此,我们将自己与其他人相比较,陷入二元模式。
比如,他们有,我们却没有;他们大,我们小。
2
过度型思维

与匮乏型思维截然相反,过度型思维则忧虑于“要做得太多”。
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要考虑,有太多知识要吸收、学习。
我们必须保护自己以免这种“过度心理”吞噬我们的时间、资源和能源,这就是恐慌、焦虑和压力的根源。
这种感觉如同眼看着围墙倒塌,但我们却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所支配而束手无策一样。
这里的威胁与其说是精力不够,不如说是我们被其他人的需求搞得精疲力竭。

这是一个边界问题,因为我们无法守住自己的界限,所以忙得不可开交。
面对太多超出我们控制能力的要求,我们无能为力,这种负面的感觉汹涌袭来。
比如,我们的智能手机让我们通信畅通,这意味着我们觉得自己有必要24小时在线,积极的进行回应。
由于过度型思维,我们感到无尽的要求和无穷的压力。
所以,当觉得自己不够好,感到生活太过苛刻时,我们该如何重新调整看法?

在丰盈法模型上,丰盈很好地平衡了匮乏和过度。
面对匮乏型思维和过度型思维的双重困扰,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生活。
丰盈法模型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它强调在匮乏与过度之间找到平衡。
通过培养丰盈的心态,我们学会珍惜现有的资源,不再盲目追求更多或担心失去;
同时,我们也学会设定合理的界限,避免被过多的责任和需求所淹没。
在丰盈的视角下,我们更加关注内心的满足和成长,而非外在的比较和竞争。
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3
丰盈源于爱,而非害怕

丰盈型思维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我们是可爱的,包括所有的缺点和天赋。
当然,我们可以改变和成长,但起点是我们自己,这就足够了。
塔拉·布莱克(Tara Brach)将这一观点称为“激进的自我接纳”。
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要做的是花时间学习接受自己,并且,我们要更爱自己。
当感到恐惧时,我们很多时候会立即对自己和他人更加挑剔。
当我们调整到丰盈型思维时,我们可以将恐惧转变为爱。
那时,我们是可爱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爱自己。
当我们爱某个人时,我们会变得宽厚仁慈——我们希望他们学习、成长,并做得更好。

从丰盈型思维来看,我们的缺点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我们学习的起点。
我们偶尔犯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初出茅庐。
我们表现得不够优异,可能不是我们能力不够,只是我们当天状态不佳。
我们任务干得不够出色,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希望成功,只是说明我们还需要努力——有时认识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当事情不是尽善尽美时,相信我们可以把它做得更好。
要知道人类的基本生存状况是复杂的,所以凡事不可能十全十美。
4
承认事物的本来面目,关注当下

丰盈型思维的出发点是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认定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承认事物的本来面目意味着我们的出发点是此时此刻,而非将事物理想化。
透过丰盈型思维,我们可以看到完美只是幻想,因此我们要将自己从完美主义的魔爪中释放出来。
当然,我们可以追求卓越,但我们是基于下述立场:全力做好对我们而言重要的事情,这就够了。
我们从所做的事情中找到心流状态,而不是不断地强迫自己干得更多或更卖力。

丰盈型思维将生活视为一个充满丰富机会和不断更新的过程。
由于我们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渐渐枯竭的资源有了恢复的空间,它们就会有再生的机会。
我们从自然界的周期性模式中得出这样的构想:在这种模式中,补充恢复如同岁月交替一样不可避免,春天的再生是冬天蛰伏后的必然。
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也生活在循环中——饿了,需要吃东西;累了,需要休息。
当我们调整到这种模式并学会相信它时,我们发现,害怕匮乏和过度变成了相信爱与富足。
我们所拥有的以及我们所提供的和我们所消耗的东西都是丰富的、可再生的,并且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当相信这一点时,我们会变得轻松,获得了所谓的“松弛感”,因为我们知道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撰文丨张雅 北辰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
编辑|刘文婷
审阅 | 杨朝辉 唐丽
…………………………………………………
上海北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1000弄56-57号 201203
销售咨询:021-31260863
心理咨询热线:021-51099521
网站:www.bcxl.com.cn
…………………………………………………

往期推荐